欢迎来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足球彩票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改革开放30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波澜壮阔

发布时间:2008-11-24

中国民航报记者李忠粮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确立以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波澜壮阔,亮点纷呈。2007年,学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是1978年到1986年9年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万元的89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不仅让校园面貌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而且,满足了教学科研和师生学习、生活需要,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民航基金、国家财政拨款和自筹,学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8.2亿元,是1956年建校到1978年22年间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的156.7倍;30年年均增长29.3%。

以1996年-2008年为例,全校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9.6亿元。其中,获民航发展基金投资5.3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7%,获财政拨款和机场建设费集中使用投资9322万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8%,学校自筹资金13.3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8.2%。

分析1996年-2008年投资资金来源情况,学校自筹资金的注入,不仅展示了学校坚持“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强烈的主动发展愿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资金、民营资本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缓解了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导致的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的矛盾。如2006年,学校固定资产总投资为3.68亿元,其中,获民航发展基金1.04亿元、国家财政拨款400万元、云南星耀高科投资1.02亿元,分别占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8%、1%和27.7%,学校利用这些投资完成了ADS-B系统加装、新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建设、引进了60架赛斯纳-172R初级教练机等等。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和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培训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培训能力,发挥行业高校的特色与优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前的22年间,我校与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校园规划、学科结构不合理,校舍老旧、基础设施、设备简陋等问题十分突出。到1978年,校园总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在校生1000人,学校4个飞行分院仅有50余架苏式教练机,只开设有2个专科专业,年平均培养民航专业人才在300人左右,其中,民航飞行员年培训规模在150人左右,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仍处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民航建设发展步伐加快,民航决策层将民航科教放到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良好发展态势。30年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累计达128个,比改革开放前22年间的32个基建项目增加了96个,增幅达400%。

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涉及飞行训练安全、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改善、教学训练设施设备引进与配套、综合教学设施、信息化建设和校园环境整治的项目达50多项。如东校区建设、航空发动机培训中心、模拟机培训中心建设及扩建,洛阳分院、绵阳分院整体迁建工程等,这当中一次性投资超过亿元的建设项目达5项之多。

纵观学校52年的发展历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自1956年建校开始,到在校生规模达1000人用了35年,由1000人到2500人用了10年,由2500人到5000人用了5年,而由5000人到10000人,学校仅用了2年时间便实现了新的跨越。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训练布局等重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快速发展的中国民航和民航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科教需求支撑。同时,随着学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中国民航与我校在世界民用航空界的影响力同步提升,相得益彰。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民航和民航高等教育与世界民航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

一批基础设施的竣工与启用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3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功能、还是从内涵上看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曾经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被赋予了与现代化大学相适应的人性化设计、规划理念,校园面貌、学校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满足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0年来,校园建筑面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1万平方米,发展到85万多平方米,增幅达400%以上;新建了职工医院和航空医学鉴定中心;新建学生公寓、教师公寓3500间;建筑面积达16138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功能齐备,分别比1978年以前的资料室、2000年以前的老图书馆净增面积15188平方米和13458平方米,各类馆藏图书已超过130万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骄人成绩,满足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训练基础设施、设备的极大改善,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完成了5个机场的围界、排洪改造工程和盲降、夜航灯光、自动观测系统、平行滑行道改扩建工程,总投资超过2亿元。自1985年,学校从美国引进了6架贝尔206直升机以来,截至2008年9月,学校拥有固定翼、旋翼两大类共14种、223架初、中、高级教练机和包括波音737-300、800、空客320、CJ-1、夏延在内的全飞行模拟机、固定练习器9种、35台。2007年,学校教学、训练总时数历史性地突破32万小时。其中,飞行训练16万小时,在世界1000多所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

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实施,新机型的引进和投入飞行训练,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较好地掌握了改装波音、空客等大、中型现代运输机所需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大突破了传统训练模式,缩短了飞行员成长周期,提升了中国民航业现代化水平和安全水平。2008年,学校先后获得通用航空安全“二星奖”和“CCAR-141部”第一号正式合格证。基础设施、设备的极大改善,学校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完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布局。30年来,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学校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其中,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科研基地基本建设投资达2200万元。学校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开展科研的热情,近年来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先后花落我校。科研能力的增强,有力推动了教学和学科建设的进步。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由改革开放初期2个专科专业,发展到21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超过13000人,其人才培养已基本覆盖了民航运输所需各个专业领域。今天,学校在成都平原的腹地——广汉,完成了以培养民航飞行、机务工程、空管、空乘、航空商贸、航空物流等人才为重点,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提供有效补充,集理、工、文、管等多学科于一体,以本科教学为主、同时开展硕士生、留学生、专科和继续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兼备的现代化民航大学的布局。

——建成了覆盖全校、通达世界、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数字化网络系统。2003年,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斥资逾千万元打造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在内的网络系统。目前,我校的入网计算机超过万台,带宽也从原来的100M增加到1100M。目前,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教学和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我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声誉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围绕特色,努力建设人文生态校园。按照“环境美、形象好、品位高”的建设目标,学校于2003年投入4140多万元对西校区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如今漫步于绿草如茵、苍翠欲滴、鸟语花香的校园,大气的“金鸥广场”让人振奋,庄严的“校训壁”令人肃然起敬;而蜿蜒于葱郁的林木间、草坪上的小路和点缀其间的雕塑、名言与校园内的朗朗读书声,则让游人领略了这所现代化大学所蕴含的传统和现代生态景观、人文景观。

30年改革开放,30年不懈努力。今天,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正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契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目前,一项投资达数亿元之巨,用于扩大飞行品牌规模的建设工程已经获得民航基金、财政预算内资金的有力支持,新一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建设热潮正在飞院这块热土上涌动。

版权所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蜀ICP备05031896号-1 川公网安备51068102510748号